关于族谱编修之一二
【梁氏文化馆】/ 梁论文选
族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和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现世存续的纸质族谱多由口传、结绳、竹简、碑文等方式演化而来。
宋朝之前的各代王宫贵族为保证血统的明晰,早有族谱记载。但是从华夏民族整体上看,因部族联姻,战乱连绵、外族入侵,人口迁徙等原因,以姓氏为符号的家族文化尚处在纷乱无序的萌芽状态。加之朝廷动辄以灭族或赐姓等方式干预姓氏文化自然繁衍,百姓还不能够自建族谱。
进入宋朝,程朱理学大兴。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蝉变成惟“天理是尊”的道德神学,家国伦理成为维系皇权合法性的依据,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朝廷开始允许民间编修族谱。起初只是在朝廷重臣和名门旺族之间进行,他们大多釆取指派专人四处串联的方式搜集本家世系信息来创建族谱。尔后,逐步向民间铺展蔓延。
到元朝,创修族谱已在华夏大地悄然成风。至明朝,创修族谱进入鼎盛时期。并由此衍生出专门以帮人创修(续)家谱为生的职业修谱师(社会地位近于匠人)。编修体例也逐步成熟,形成了欧式和苏式两种基本体例。
清朝以前所创(修)族谱内容的真实性,可从始迁祖前和始迁祖后两个价段去认识。一般情况是,从元末明初开始,各支系创修族谱就确定了本姓氏的始祖。记载始祖前的资料来源大都由续谱匠套用远古传说臆想编造而成,同时还格式化地套用同姓氏源流。为投支系所好,续谱匠有时还 48 28349 48 13621 0 0 7422 0 0:00:03 0:00:01 0:00:02 7422诱导支系搭傍同姓氏达官贵人为始迁祖的直系或旁系上祖。
出于对家族声誉、后人教化及求取功名的复杂考量,在修续家谱时,对本族资料的取舍也带有明显的隐恶扬善、攀高结厚的价值取向。这样就难免出现族谱造假、真伪难辨的现象。明清时期,还曾发生过朝廷因此而一度禁止续谱的事件。
记载始迁祖后的谱系一般是根据族人实际信息资料编排而成,真实性强,可信度高。民国年间,战乱频频,百姓流离失所,族谱修续受到极大局限。
新中国成立至开放改革以前几十年间,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勒紧裤腰带搞社会主义建设,族谱文化的传承缺乏最基本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支撑,处于无人涉足问津的状态。特别是“破四旧”运动,族谱被列为封、资、修的产物,遭受焚谱禁续的境地。这个期间人们忌讳用字辈取名,而以个人好务和迎合时代政治风向取名成为时尚、更名现象普遍盛行。大的政治环境直接影响到家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一些姓氏族谱陷于失修、失传的困境。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范围编修地方誌、行业誌的热潮带动下,族谱续修又重新兴起,各级姓氏宗亲组织纷纷建立,各地百姓集资捐款,修建祠堂、祖庙、祖墓和编修族谱成为风气。族谱文化传承在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有力的支撑下获得了抢救性的机遇。
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人口大规模流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土地流转,将会迅速改变传统家族世居一地的现状。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终将难于守住一亩三分地。族人宗亲必然会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奔向遍及五湖四海。
今后族谱的续修,血脉的文字性连接,家族文化和世系记载,需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才可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步伐。以达到族谱文化长久传承之目的。
在以家庭(族)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结构中,族谱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基础性单元。家族文化的存在与繁衍是一个永续性的历史事实,不会因社会变迁而改变。但家族文化也应把握机遇,与时俱进,自我变革,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使之得到传承、发展和光大。